一、古今兒童的異同:從嬉戲中看成長差異
共同點:天性愛玩,嬉戲是本能
無論是古代兒童還是現代孩子,對玩耍的熱愛是共通的。《稚子弄冰》中“稚子金盆脫曉冰,彩絲穿取當銀鉦”,展現了古代孩子對自然之物的好奇與嬉戲天性;如今的孩子在游樂場、公園奔跑打鬧,本質上都是用玩耍探索世界。
不同點:成長方式的時代變遷
1. 創造與購買的對比
古代兒童擅長就地取材、動手創造:一塊冰能做成“銀鉦”,一根竹枝能當馬鞭,體現了對自然材料的靈活運用和想象力。而現代孩子的玩具多依賴購買,現成的電子玩具、塑料模型雖豐富,卻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“從零開始創造”的機會。
引導方向: 鼓勵孩子模仿古詩場景,用樹葉、石子、布料等天然或廢舊材料自制玩具,比如用樹枝編小筐、用瓶蓋做棋子,在動手過程中找回“創造的樂趣”。
2. 職責與成長的差異
古代社會中,兒童從小參與家庭勞作,與成人“各盡其職”——如《四時田園雜興(其三十一)》中“童孫未解供耕織,也傍桑陰學種瓜”,孩子在模仿成人勞動中學習生存技能,理解責任與擔當。而現代孩子常被過度保護,學業之外的生活瑣事多由長輩代勞,一定程度上缺失了“在實踐中成長”的機會。
引導方向: 結合日常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,比如整理玩具、幫忙擺碗筷,在“做事”中體會責任,就像古代孩子在學種瓜中理解生活不易。
二、自然探秘:公雞打鳴的真相
古詩中“敲成玉磬穿林響,忽作玻璃碎地聲”的嬉戲場景始于“破曉”,而古人常以公雞打鳴判斷黎明。借此可帶孩子探索:公雞為什么會打鳴?
- 科學真相:公雞打鳴并非為了“叫人起床”,而是出于生物本能——
1. 宣示領地:通過鳴叫向其他公雞宣告“這是我的地盤”;
2. 吸引雌性:用洪亮的聲音展示自身活力,吸引母雞注意;
3. 生物鐘影響:公雞對光線敏感,黎明時分光線變化會觸發其打鳴行為。
- 互動探討:問問孩子“如果公雞會說話,它打鳴時可能在說什么?”,用趣味對話幫孩子區分“人的想象”與“動物本能”,培養理性思考能力。
三、從“冰鉦”到打擊樂器:走進聲音的世界
《稚子弄冰》中孩子把冰當作“銀鉦”敲打,鉦是古代一種銅制的打擊樂器,而詩中“玉磬”則是用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(形態多為扁平石板,懸掛后敲擊發聲)。
什么是打擊樂器?
打擊樂器是通過敲打、撞擊發聲的樂器,能發出清脆或厚重的聲音。
- 古代打擊樂器:除鉦、磬外,還有編鐘、鼓、鑼等;
- 生活中的“打擊樂器”:讓孩子找找身邊的“天然樂器”——用筷子敲空碗(模仿鉦聲)、拍桌子(類似鼓點)、搖裝石子的塑料瓶(像沙錘),甚至拍手、跺腳都是簡單的“打擊樂”。
博物館實踐:觸摸真實的“磬”
帶孩子走進博物館(如成都博物館的石磬展品),親眼觀察古代磬的材質(多為玉石或堅硬石材)、形狀,聆聽工作人員演示的磬聲(渾厚悠揚,與冰塊的清脆聲不同)。讓孩子對比:“博物館的磬和我們做的冰鉦,聲音、材質、用途有什么不一樣?” 從真實器物中感受古人對“聲音”的探索與智慧。
古今與科技的碰撞
古代孩子只能借自然之物模仿樂器,現代科技讓打擊樂器更豐富:電子鼓、卡通手鈴,甚至手機APP能模擬各種打擊樂聲音。
引導方向: 和孩子玩“家庭打擊樂”游戲,用自制冰鉦與日常物品編一段節奏,感受“聲音與創造”的樂趣,理解人類對聲音的探索從古至今從未停止。
四、古今“玻璃”大不同:詩詞中的器物密碼
詩中“忽作玻璃碎地聲”的“玻璃”,和現代玻璃并非一物。
- 古代的“玻璃”:多指透明的玉石(如水晶、水玉),因質地晶瑩、易碎,被用來比喻冰的清澈與脆弱;
- 現代的玻璃:是用石英砂等材料經高溫熔化制成的人造材料,廣泛用于建筑、日用品,是工業文明的產物。
引導方向: 讓孩子觀察身邊的玻璃制品,對比圖片中的玉石,說說“古今‘玻璃’的差異”,體會語言隨時代的演變,感受古人對自然之物的細膩觀察。
五、拓展積累:小學階段描寫兒童的經典古詩(考點提示)
以下古詩常出現在課本及考試中,可帶孩子對比賞析:
1. 《村居》(高鼎):“兒童散學歸來早,忙趁東風放紙鳶”——春日放風箏的童趣;
2. 《宿新市徐公店》(楊萬里):“兒童急走追黃蝶,飛入菜花無處尋”——追逐蝴蝶的靈動;
3. 《池上》(白居易):“小娃撐小艇,偷采白蓮回”——偷采蓮花的天真。
學習建議: 找出詩中兒童的“玩耍方式”,體會童真,同時記憶名句應對考試。
六、漢字里的文化:從“稚”字看兩岸同心
詩中“稚子”指幼童,“稚”字在臺灣地區仍常用——臺灣將“幼兒園”稱為“幼稚園”。這個字承載的“幼小、純真”之意,跨越海峽相通,體現中華文化的統一性。
引導延伸: 告訴孩子“無論大陸還是臺灣,都用同樣的漢字,都有對‘童年’的相似理解”,培養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。
七、動手實踐:自制“冰鉦”,復刻古詩場景
帶孩子體驗古人的樂趣:
1. 準備材料:金屬盆(或冰箱制冰盒)、彩絲、清水;
2. 步驟:
- 前一晚裝水冷凍成冰;
- 次日用彩絲穿過冰塊(可提前插小棍方便穿線),模仿“彩絲穿取當銀鉦”;
- 敲打冰塊聽聲音,觀察融化、破碎過程,感受“忽作玻璃碎地聲”的畫面。
3. 思考:“親手做的冰鉦和買的玩具,哪個更有成就感?” 體會創造的快樂。
八、創意表達:繪制“古今兒童嬉戲對比圖”
通過繪畫直觀呈現差異:
1. 構思畫面:
- 古代側:畫孩子弄冰、用樹枝游戲、田野追蝶,突出“自然材料”“戶外場景”;
- 現代側:畫孩子玩電子玩具、游樂場嬉戲、搭樂高,突出“購買玩具”“多樣場景”。
2. 分享交流:讓孩子講解畫中細節,梳理古今玩耍方式的異同,加深對“成長”的理解。
融合與啟發:從古詩到多元成長
本指南將音樂(打擊樂器、磬聲體驗)、美術(繪畫對比)、民族情節(“稚”字與兩岸文化)、古今對比(玩具、玻璃、職責)、科技(冰箱制冰、現代樂器)等多元素融合,讓孩子在理解古詩內涵的同時,通過對比、探索與實踐,收獲文化認同、科學知識、創造能力與責任意識,實現從“讀詩”到“成長”的深度啟發。
下一篇
共同點:天性愛玩,嬉戲是本能無論是古代兒童還是現代孩子,對玩耍的熱愛是共通的。結合日常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任務,比如整理玩具、幫忙擺碗筷,在“做事”中體會責任,就像古代孩子在學種瓜中理解生活不易。找出詩中兒童的“玩耍方式”,體會童真,同時記